他,家中有八年級有些叛逆的女兒和不滿1歲兒子,一週見一面,平時只能把孩子交給妻子和年老多病的父母……
他是河南省漯河市委宣傳部派駐臨潁縣王孟鎮前楊村第一書記姚遠。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前楊村於2018年脱貧摘帽,2020年貧困户全部實現穩定脱貧,圓滿完成駐村使命。
駐村期間,姚遠先後獲得“十佳市民”“最美扶貧人”“駐村之星”等榮譽稱號。村裏的集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各項工作邁上新台階,先後榮獲市級“文明鄉村”、市級“全民守禮先進村”、市級優秀“社科普及基地”、縣級“脱貧攻堅先進村”、縣級“零訪村”等榮譽稱號。
心繫村中老少爺們兒為羣眾解憂紓困
“這是俺家剛做的菜饃,也沒有什麼主貴的東西,就這些自己做的家常飯,也算是俺們的一點心意吧,趕快趁熱吃吧!”1月5日中午,前楊村脱貧户軒水申的妻子範玉英手裏拿着熱氣騰騰的菜饃來到村部,雙手遞給姚遠,“平時送啥都不要,這點饃總得吃了吧!”
範玉英是姚遠之前分包的貧困户,老兩口都快八十歲了,兒子在外打零工,兒媳婦患有白血病,孫子正在上大學,兒媳婦光看病吃藥每年都要花好幾萬元。
“軒水申父子倆都是黨員,剛開始不願意納入貧困户,感覺給黨員抹黑,我到他家裏反覆做思想工作,講事實説現狀,他們才同意。”姚遠介紹説,兩年多來,已為他家爭取了3個低保救助、1個雨露計劃和助學貸款、1個特設崗位以及健康保險等一系列幫扶措施。
如今,老兩口的收入穩定且逐年增長,孫子即將大學畢業正在實習,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老兩口對眼前的“恩人”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每次路過村部,看到加班加點忙碌的姚遠顧不上吃飯,總要回家裏拿些吃的過來。
認真核對貧困户檔卡資料 仵樹大供圖
“目前,我們村27户貧困户已經全部實現穩定脱貧。但是,我還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脱貧攻堅的指示精神和‘四個不摘’的工作要求,繼續做好鞏固與提升工作,為老少爺們兒的幸福指數和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基礎。”姚遠拿着他繪製的脱貧“地圖”説。
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
“你看,這是我們2020年引進的‘育苗基地’項目,投資近100萬元,佔地16畝,建6個育苗大棚,每年效益可達20餘萬元。”姚遠指着在村室對面的一大片土地和5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説,扶貧車間作為基地的配套,與村裏共同成立合作社,收購、儲存、交易糧食和育苗,每年村裏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萬多元。
在增加集體經濟的同時,該項目不僅能吸納貧困户就近務工,還可以作為主導產業延伸發展,帶動村民開闊種植思路,提高土地收益。“這個基地可是我們村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依託!”
三年來,姚遠先後爭取、協調資金400餘萬元。在他的努力下,村裏建起了幼兒園,接收本村兒童近150名,貧困兒童3名,帶動貧困户就業2人,村集體經濟分紅每年不低於1.5萬元。同時,第一書記專項資金投入縣集體經濟工業園入股資金和建設門面房,每年帶來集體經濟收入近2萬元。目前,村裏集體經濟每年總共可達8萬元左右。
“貧困村底子薄、基礎差,咱來了就得為老少爺們兒多辦點實事。三年,説長不長,説短也不短,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沉下心,俯下身,要對得起老少爺們兒和組織對咱的這份信任!”姚遠説。(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仵樹大)
(原載於2021年1月8日《河南日報農村版》2版)